劳模风采劳模风采
邓炎棠:为了大地的丰收 致力培育良种60多载
发布日期:2016-08-16

  全国劳模邓炎棠:把水稻育种融入生命

  

  在新会,有这样一位老专家,已经83岁了,乍看上去你或者把他当成一名普通的高龄老人。但事实上,他是新会的育种土专家、新会水稻育种之父,致力培育良种60多年,并在上世纪60年代已获得了全国劳模称号。

  几十年如一日的育种工作,83岁的邓炎棠仍在坚持着,即使行动不便,即便是要坐着轮椅才能到达田间,他仍在追逐着一生的事业。

  人物小档案:

  83岁的邓炎棠,原新会县环城公社农科站副站长、县农民育种站副站长、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,高级农艺师。1993年退休后,继续进行育种工作。

  1958年,邓炎棠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,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称号。1964年,他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,被选为主席团成员。两次进京,两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。1978年,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和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
  1958年至1978年间,邓炎棠先后育出“南高广3”、“红梅早”、“协作69号”等水稻优良新品种,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种植,著有《扩大亲本来源使水稻杂交育种有新的进展》、《胜利籼与矮仔占在我国南方稻区育成品种的分析》等论文。

  

  18岁立志研育水稻

  “在闹饥荒的时候在会城吃过山草,在粮食紧缺的抗日战争时期,每天只有一点点米,几乎顿顿都吃番薯芋头南瓜,甚至还吃过葵树头,我深深体会到粮食很重要。”邓炎棠回忆说。“1952年,我在会城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——《米邱林》。这部电影里,米邱林只是初中毕业,但是成为了伟大的生物学家,主要是研究培育果树新品种。我也是只有初中文化,看了他的事迹后深受鼓励。相对于果树,我对主食粮的研究更有兴趣。因此,从1952年起,我就立志搞粮食研究,研育水稻新品种。”

  1952年刚起步,邓炎棠用了2年去做基础研究栽培。那时,搞水稻研育没有试验田,他就在现新会人民医院后面的空地上开荒出试验田来,开始进行水稻丰产栽培试验。1954年,邓炎棠采用小科密植,多次杀虫,加工管理等办法,使3亩半田的平均亩产稻谷达500公斤,被评为全县的三等丰产模范,邓炎棠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。

  1955年,邓炎棠开始水稻杂交育种工作,实验期间,他经常在田里蹲守五六天,采用“温汤去雄”技术原理,杂交了一百多个穗子,结果却失败了,穗子全部都变成了白穗,一粒谷子也不结。这时,有人对邓炎棠说:“不要不自量力,这是专家和大学生干的事情。”邓炎棠却坚定信心,边学边做,“育种能手杨明汉也是农村青年,他能育出新品种,为什么我不能呢?”

  邓炎棠介绍,当时生产都是单干户的形式,即每个人负责自己的责任田,直到合作化生产时,研究的条件才有所改善。每天他都要干农活挣工分糊口,所以他一半时间用于工作,一半时间用于研究水稻培育。

  

  研育出水稻品种13个

  刚开始水稻杂交育种工作时,他就用了6、7年时间研究。他回忆:“培育‘南高广3号’的时候,正是我研究水稻培育的摸索阶段,进展比较艰难。研究成功后,由于技术等方面成熟了,后来研究其它新品种也容易了很多。”据介绍,“南高广3号”和之前的水稻相比有很大的优势,其产量大幅度提高了,在1962年的全国种子会议中由广东农科院负责推广;到1963年在广西、广东等地被大面积推广。

  除了“南高广3号”之外,邓炎棠研究出来的水稻新品种中被大面积推广的还有其它3个品种:“广选3号”、“红梅早”和“矮仔尖”。当时在全国总推广的面积达到了9000万亩。“广选3号”也是当时的水稻王牌品种,早在1960年,这个水稻品种就由广西农科院负责推广。

  “我已经研育的水稻有13个品种,13个品种中成就最大的是‘红梅早’。培育‘红梅早’用了3年时间,推广种植用了15年。推广种植的范围是13个省市和自治区,包括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陕西(以北)、上海,长江流域以南的稻田区。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了主要品种,尤其是在广西,早季和晚季种的都是‘红梅早’。”邓炎棠说。“红梅早”于1970年成功育出,该种在全国13个省市引种,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,每亩比当时主要品种“广陆矮”增产8.92%。

  

  坚持63年追逐梦想

  邓炎棠培育水稻至今已坚持了63年!他说,水稻培育,是一辈子要尽力做好的事业。

  他介绍,过去,并没有专门的研究资金来研究水稻培育,研究成功也没有专利费。在职期间由单位出的研究经费,主要是用来请两三个助手协助工作。1993年退休后,他就自费研究。

  对于自己技术的传承,他希望有资金支持政策和找接班人,“我有一个新的水稻材料,前期高苗,后期矮苗,抗倒伏,现在这个技术已经成熟了,但是前还没找到接班人来开发,且自从我患上心脏病之后,不能走路下不了田,只能用轮椅去到田边,指导做试验。”

  “退休后,我也只是专注于水稻育种这方面的内容。退休之后还继续从事水稻培育工作,因为我认为立志搞水稻培育是我这一辈子要为之奋斗的事业。”邓炎棠说。